沈帥青:的士又想加價 是誰賺不夠?
發布時間: 2016/05/03 08:00
的士業界一再提出加價,不單起錶價要加,等候時間的收費也想加。加價打着本港多塞車、提升司機收入等名義,但是否說得過去?面對如今的民情,恐怕要有更多理據。
的士想加價的意慾愈見提升。在去年,市區的士團體申請加價,冀把起錶從22元提高至24元,加幅9%,一直未獲運輸署批准;至今年再「加壓」,市區及新界的士團體,一齊申請加價,且不止加起錶價、跳錶價,還首次申請連停車等候的收費也要加,倡由每60秒跳錶一次,縮短至每45秒就跳一次。
的士團體的加價申請,既有稱要追通脹、補成本,但也不乏惹起市民爭議的理由,例如指稱的士司機的收入,近年因客量下滑、交通擠塞引致無法「做多幾轉」等因素,造成收入下降,要以加價去提升司機收入,遭不少網民斥不合理,反指加價是「獅子開大口」等。
誰是誰非?固然,的士不是慈善行業,牽繫不少司機生計,總不能說市民不想多付錢,就禁絕其加價,但如今市民的質疑,亦確實有因。
例如是運輸成本問題。無疑自上次的士加價的2013年以來,本港一直處於通脹年代,據統計處,今年3月的消費物價指數,就較2013年上升約10.6%,難怪有的士團體指稱,要求的加幅也只是僅追上通脹。
但是從個別行業的角度看,則未見得成本完全隨通脹上漲。對於租車司機來說,成本在車租之外就是燃油,但其實按近年走勢,價格也有向下,據政府資料,專用石油氣站的平均上限價格,現時較2013年的高位跌近半,無鉛汽油的除稅後零售價,也從2013年高位回落逾20%。如今的士反而加價,又是否合理?
再者,加價是否真的能夠改善司機收入,亦難免引來疑問,此因過去的士數度加價,前綫租車司機往往難受惠多少,只要一加價,伴隨而來的,就是車主大加車租。結果,司機沒有多賺,反而因加價而令乘客減少,更曾有司機主動走出來反對加價的例子。
今次情況較為不同的是,有車主團體為爭取租車司機的支持,提出承諾在加價後的3至6個月內,不會加車租,可是半年後承諾期一結束,大加特加的劇情,恐怕還將再度重演。
且加價之後,司機流失的客源,或比過往加價時更多。近年的士業不乏競爭,Uber加入市場搶食,標榜服務更好,還屢見減價等優惠策略,如今年3月起設八折優惠,又把最低收費由30元調低至25元等,直接打着「比的士抵坐」的旗號,的士加價之後,又有幾多市民會轉走,寧轉坐Uber?
最支持的士加價的人,往往不見得就是司機,反而是在背後持有的士牌的車主,因在加價之後,司機未見得賺得多,但車主在日後就更有加車租的理由,以此獲益。只是對於市民來說,前綫司機還算升斗小民,車主則屬坐擁資產的財力充裕者,要接受其加價,恐怕就要有較之更強的說服力,才能減少市民的質疑。
其實,接受加價與否,更還在於服務質素,市民期望價格的上漲,也會有服務的提升,近年的士業界為回應市民的流失與不滿,也擬推出不同服務如電子支付、Wifi、手機充電等。又何不在提升質素之後,以此作為更大的加價理據,讓市民付錢也順氣?
撰文 : 沈帥青